《重生》
(日文:《メタボラ》)
類別:
翻譯小說、日本、社會寫實、青少年、困境
基本資料:
- 基本資料:《重生》(日文:《メタボラ》)
- 原作:桐野夏生(Kirino Natsuo)
- 翻譯:劉子倩
- 選書企劃:陳蕙慧
- 責任編輯:張富玲
- 出版社:麥田出版
- 出版時間:2009/10/01
- 版次:初版
- ISBN:9789861735634
- 語言:繁體中文
- 原著出版時間:2007
「我」在日本沖繩的某座山林拚命奔逃,身無分文,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與長相。「我」的腦中,重複著同一句話:「不能待在這裡!」
黑暗的山林中,從職業訓練中心逃走的十七歲少年「伊良部昭光」向「我」伸出援手,他替「我」取了一個名字,於是,「我」成了「銀次」。
自此無依無靠的銀次為求溫飽活命,勞碌奔波,同時也試圖找回記憶,然而過程中,他發現自己根本不願想起過往……
兩個年輕又截然不同的靈魂,他們無路可去,卻又不得不走下去。面對這個對弱者不友善的社會,他們能何去何從?
----參考資料----
(內容包含:評析)
評析:
在沖繩中〈我〉和17歲的少年-伊良部昭光相遇,由於他失去所有記憶,所以昭光給他討厭的人的名字-「銀次」。自此,失去名字的少年,就以「銀次」重生。兩個家庭背景和個性迥然不同的青年,一個是在沖繩本土長大的有錢人家小孩,受到家裡的管教,讓他喘不過氣,於是渴望自由、放縱的生活;而一個則是家中冷漠,父母離異,家境困頓,讓他萌生不如歸去的想法,因而導致他失去了記憶。兩個天差地遠的青年,為了活下去,他們一起前進,讓自己在這個世界掙扎、生存。
為什麼作者選擇在沖繩當做背景呢?應是她為日本的南方島嶼,遠離商業都市,有著自由自在的氛圍,讓人們渴望自由。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,書中的青年卻資源困乏,在底層掙扎。無論是在「安樂之家」對於未來茫然的蘋果,還是懷著音樂夢的阿風,都是在這個沖繩中尋求一個機會和未來的方向。而昭光也遇到了去本島的愛人-新城愛,和他的兒時玩伴-下地銀次。這些年輕人都在這個自由奔放的世界中想要找尋一片天,然而這些成長的養分並不是他們能獲得的。
這個島上的資源,早已被日本內地的人瓜分,上至巴比倫酒店,下至民宿「安樂之家」,都是從內地來的人所開立,當地或是在世界遊歷的年輕人,都在那底下生活,獲得的一切,都奉獻這座島或是其他人手中,自己努力了很久都無所得。甚至名為自由,為年輕人宣揚夢想的志願團體「天堂狂小屋」負責人伊茲姆,都是既得利益者,為了自己的利益盤算,卻不是真的為他人著想。這些人在內部劃分利益,對著外面揮舞著大家得利的旗幟,青年們的困境,他們則是不放在心上。
這樣的衝突下,顯示出日本青年的困頓,社會對他們的期望,在這些力量的交織下,他們自己內心的憧憬,與現實碰撞,結果變成漂流的青年,不只在社會上漂流,也漂流到世界各地,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漂流,如此的問題讓不同地區、性別和家庭的人有相同點,就是對於自己存在的茫然。
最終他們沒有找到出路,唯有繼續在這世間掙扎,一個個生命在此隕落,也表示他們在這個世間的失敗。細想,這樣的情境跟現在的臺灣也不是相同的嗎?年輕人在掙扎,而既得利益者過著屬於他們的生活,面對的都是同溫層的人,就算偶爾遇見其他人,就彷彿在動物園看動物一樣,事不關己的態度視之。然不只臺灣,相信古今中外,這樣的困境也是稀疏平常,但是現在的社會更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。以前還可以遠居他方,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,不必受到他人注目,但現在社會力量存在每個角落,就算自己想要在山上搭茅屋、蓋木房不僅不被允許,而且還會被大肆報導、宣傳,迷惘的人們更無法抒發或是逃避自己的困頓情況,只能被社會一點一滴的啃食。最後僅能望著嘉布川,丟棄香月雄太的手機以及自己不堪的過去,寄望於難得的「重生」機會。
這樣的掙扎、困頓,在小說中再再的顯示出來,如八二法則一般,大部分的人都是存在於80%的地位中,僅擁有20%的資源。在這樣稀少的資源下,加上自己被人放棄,努力沒有成果,仍會被外在打擊,這樣更不願往前進。於是乎,「重生」變成一種渴望,變成一種救贖,也就是最後的一個希望。
----參考資料----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歡迎留下自己的想法~